光伏系统安装一站式交付服务

研发+产品+技术+服务

13671802549
4006591218
首页
家庭光伏
工商业光伏
炯显服务
项目案例
品牌故事
合伙人计划
炯显新闻
中国光伏的崛起与蜕变
2024-09-11

本报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当前,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具备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光伏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从“0”到“1”的跨越。从原料、设备和市场“三头在外”到产量与装机规模争霸全球,整个光伏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建立国内、国外双循环市场格局



  本世纪初,我国的民用光伏发电开始起步发展,但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彼时,河北英利、无锡尚德等一批早期光伏企业依靠着“光明工程”和海外订单摸索成长。



  2004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出台补贴政策,刺激了全球光伏市场爆发。当年,无锡尚德便实现业绩大增,并于2005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此后两年里,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河北英利、天合光能和江西塞维等企业也纷纷赴美上市,不断创造着财富神话。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达到GW(吉瓦)水平,跃居全球首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全球经济陷入停滞,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行业一夜入冬。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对光伏的支持力度减弱,相反我国却在积极救市,培育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次年,我国推行特许权招标、光伏建筑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通过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促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2011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仅次于意大利和德国,位居全球第三位。



  但好景不长。2011~2012年,随着欧债危机深化、欧美“双反”调查,叠加国内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我国光伏市场再次遭遇严重冲击。期间,大量光伏企业面临倒闭破产,光伏产品出口额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近358亿美元,下滑至2013年123亿美元。



  再一次历经低谷,我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光伏产业发展。2013年7月,我国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又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通过度电补贴打开光伏应用市场。



  得益于政策支持,自2013年起,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蝉联全球第一,2015年至今光伏累计装机量始终位居全球第一。



  在业界看来,2014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便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尽管经历了2018年的“5·31”政策波动,但至今我国光伏产业都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海外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光伏产品遍布世界各地。



  2021年,光伏产品(硅片、电池和组件)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超过28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这一出口额就达到了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不仅如此,近些年,以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为代表的一线企业还纷纷到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国家投资设厂,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由外到内,再到双循环’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告诉记者。



  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



  2000年,当施正荣带着十余项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从澳大利亚回国创办无锡尚德时,我国光伏产业从硅料多晶硅到硅片、电池和组件,设备、辅材等各个环节仍是“一穷二白”,产业链根本无从谈起。



  2001年无锡尚德成立后,施正荣投资建设了一条10M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于2002年9月投产。尽管设备和原料来自海外进口,但是它成为了启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后,全球光伏市场升温,除无锡尚德之外,河北英利、天合光能、河北晶澳、阿特斯、江西赛维、浙江昱辉等企业也大刀阔斧地扎进光伏领域。短短五年时间,我国便搭建起了“硅片-电池-组件”光伏产业链,甚至包括相关辅材光伏胶膜、玻璃和浆料等。



  相比之下,光伏原料多晶硅的国产化进程较为缓慢。由于核心技术缺失,我国光伏原料长期依赖进口,没有话语权。据介绍,为获取原料,国内企业必须签订长期采购合同,提前支付预付款,还要承担巨额违约金风险。



  直至2006年,以协鑫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进入技术门槛更高的多晶硅领域,投入首条产能为1500吨产线,并一鼓作气将规模扩大到万吨规划,中国光伏“原料在外”的局面才开始逐渐扭转。协鑫科技人士向记者表示,“万吨多晶硅产能规划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公司打破了外资巨头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十年沉浮,破茧成蝶。如今放眼全球,世界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制造为主导的竞争格局,从多晶硅、硅片,到电池、组件,各制造环节全面领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量分别为50.6万吨、226.6GW、197.9GW、181.8GW,占全球总产量比例均在80%以上,个别环节甚至达到95%以上,四个环节产值突破7500亿元。



  不仅如此,我国光伏设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过去几年里,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设备逐渐实现国产化,到2021年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贾锐向记者表示:“2015年以来,我国国产化光伏设备的多项指标大幅提升,目前整个光伏产业链各环节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像电池生产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已接近100%,对促进我国光伏产业降本增效进而实现平价上网起到了重要作用。”



  技术驱动光伏走向平价、市场化



  没市场、没原料、没设备,曾一度让我国光伏制造企业尝尽了艰辛,实际上这背后最核心的问题仍是技术在外。经过数年努力,如今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并驱动光伏走向平价、市场化。



  特别是2015年以来,国家能源局联合有关部门提出实施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和建设领跑基地,通过市场支持和试验示范,加快促进光伏产业技术升级,使得光伏发电成本迅速下降。



  在此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的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以隆基绿能为例,公司积极参与并推动行业科技创新与降本增效,推广单晶技术、推广金刚线切割,每年为行业节省超过300亿元;开拓并推广RCZ技术(多次装料拉晶技术),使行业的连续拉晶效率提升150%以上,硅片能耗降低40%以上,成本降低60%以上;推广PERC电池及双面发电加速光伏行业平价时代到来。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主流企业多晶硅指标持续提升,满足N型电池需求,硅片大尺寸、薄片化技术加快进步。电池效率再创新高,量产P型PERC电池效率达23.1%,N型TOPCon电池实验效率突破25.4%,HJT电池量产速度加快。



  隆基绿能方面告诉记者,“中国光伏产业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壮大,市场从不缺挑战,在光伏技术的快速更迭中,企业能够坚持第一性原理,立足未来,坚持‘科技领先、稳健经营’的经营理念很重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保持领先身位的不二法则。”



  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越发凸显。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十年来光伏系统成本下降超过90%,光伏电价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低于火电电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产品。



  2019年,我国光伏产业通过开展平价项目和低价项目试点,拉开了平价上网的时代大幕,并逐步摆脱补贴依赖。2022年,光伏发电项目彻底告别了中央财政补贴的时代,并加快融入电力市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称,“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将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特征。所谓市场化,即由补贴支撑发展转为平价低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转为市场驱动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其他新闻


今日已有 2013 位客户获取报价